五十年代,中国实行城市、乡村二元户籍后,农民被牢牢地钉在中国务农者身上,成了一个固态定阶层的定义。农民是指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。
农民一词最早见于《谷梁传·成公元年》:“古者有四民。有士民、有商民、有农民、有工民”。范宁注:“农民,播殖耕嫁者”。北齐颜之推的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中也记载:“人生在世,会当有业,农民则计量耕稼,商贾则讨论货贿”。
农民一词是怎么进入中国的?其实它来自于日本,就像中国很多的现代词汇,如民主、政治、封建等词一样都来自于日本。
日本明治维新后,将很多西方的概念和做法引入日本,但日文中找不到合适的词,结果就用中国汉字来代替。日本将英文peasant一词翻译成“农民”。
直到20世纪初,中国的词典里还没有农民这个词,当时将从事农业工作的人称为“农家”、“农户”、“农夫”、“庄稼人”、“庄户”等。自从上世纪20世纪后“农民”一词才进入中国,成为中国务农者特定的称谓。
本文内容、图片均来自网络信息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